一、标准系统的目标。标准系统是人造系统。人们之所以创造标准系统是有目的的,又因为标准是定量化的规定,所以这个目的通常要转换为定量化的目标。对于标准系统来说,目标性是它的显著特征。标准系统的目标在系统形成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呢?起导向作用。目标指明了这个系统的方向,系统中不论有多少标准都朝着一个方向,指向一个总目标。系统中的每一个标准都知道为实现总目标自己该做什么。这就产生一种使系统内部有序化的机制,令所有要素的行为和运动方向一致,从而产生1+1>2的系统效应。如果标准系统没有目标或目标不明确,可想而知系统中的标准不可能方向一致,即使每个标准都很优秀,也不可能产生好的整体效果。许多企业的标准系统之所以不见效果,这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。二、系统要素的构成。系统是由各要素构成的,标准系统到底应该由哪些要素构成,由多少要素构成,这也是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。一般来说,为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建立的标准系统,不是越大越好,也不是要素越多越好,理想的状态是用最少的必要标准解决问题。这就是说,必要的标准不能少,无用的标准不能有,这是保证系统有序性的必要前提条件。怎么判定有用和无用呢?这又和上述的系统目标有直接关系。只要系统目标明确,需要哪些标准、需要多少标准,是不难确定的。如果是在系统目标并不明确的情况下建系统,就有可能把追求标准数量当成目标,结果是要素不断增加,系统规模不断扩大,有用标准和无用标准混在一起,有的标准起正向作用,有的标准起反向作用。系统规模越大,内部混乱越严重,无序程度越高,系统失效便越快。这是许多企业走过的路。三、要素之间的关联。标准系统之所以能产生系统效应,全都依赖系统中的要素相互配合、相互关联,形成一个有机整体,是这个整体而不是单个的标准发挥作用。怎么才能使所有的标准相互配合、相互关联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呢?它不会自动实现,关键是要协调,而且还必须进行整体协调。只有经过整体协调的系统,它的所有要素才能相互关联,才能把所有标准的目标和运动方向调整到有序状态。舍此则无有序可言。至今我们已经建立了许许多多的标准系统,但真正经过整体协调并达到要素间相互关联、形成有机整体的相对较少。以上诸项所起的作用,归结到一点就是提高标准系统的组织程度。组织程度高,系统朝有序方向发展;组织程度低,系统朝无序方向退化。如果从较长时期来看,标准系统的状态是有序和无序的反复交替。当初建立的系统可能是有序的,经过一段时间之后,由于环境的变化有的标准不适用了,系统的有序程度开始降低、无序性逐渐增强、最后无序代替了有序。标准化管理的一项重要性务就是把握这种变化的趋势和规律,不失时机地对系统进行调整,保持其有序状态。
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“学习标准化”。